抗癌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抗癌网 > 癌症≠绝症 林丽珠:把握“生机”请远离这些误区

癌症≠绝症 林丽珠:把握“生机”请远离这些误区

时间:2019-06-07 03:25:33

相关推荐

癌症≠绝症 林丽珠:把握“生机”请远离这些误区

一旦查出癌症,很多患者和家属会“谈癌色变”,感觉是得了绝症,无药可医了,对前景十分悲观。不少患者经历过开刀手术、放化疗,“三板斧”下去,副作用出现了,强忍着癌痛,感觉生不如死;而当癌症出现复发、转移,走投无路,实在没办法,又把中医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日前,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临之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林丽珠教授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她坦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艰辛让人同情,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可能陷入了一个个误区——

回顾视频请点这里

误区1:

癌症是绝症,最多只能苟延残喘

几十年前,全球对癌症的诊疗手段还比较有限,很多癌症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晚期,治疗效果不好,所以生存期短、生存质量也比较差。

“大家之所以会‘谈癌色变’,就是对以前的这种印象太过深刻,观念还没转变过来,所以容易把癌症跟绝症划等号,感觉最多只能苟延残喘,或者干脆放弃治疗。”林丽珠解释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癌症可以通过早期检查发现。比如肺癌,做低剂量螺旋CT就能早发现早治疗,早期患者通过及时手术就可以根治。

另外,这些年肿瘤治疗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哪怕是到中晚期也并非无药可医。她以肺癌为例分析说,以往到了中晚期、错过手术机会只能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但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很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坚持有效治疗、长期生存已经成为一种可能。

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卫组织就将恶性肿瘤定义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只要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发现、早治疗,是能有效地把“大事化小”。即使查出癌变,也不要灰心,除了手术、放化疗,现在临床的治疗手段还有很多,比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所以大家要有信心。

误区2:

癌痛生不如死,只能强忍

“癌症患者之痛,我的理解实际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上的痛苦,另一方面是疾病带来的或是治疗过程中副作用产生的肉体上的痛苦,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林丽珠说,患者要缓解精神上的痛苦,需要家人亲友的理解和关爱,还要学会自我调节,尽量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这对抗癌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治疗所带来的痛苦,比如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放疗引起的口咽干燥,还有骨髓抑制等,通过中医药辨证治疗可有助缓解。比如用生姜煮乌龙茶或红茶加点红糖喝,有助病人止呕。中药除了内服还可外用,比如外敷、泡洗等,还有针灸,运用得当都有助减轻症状。

而对于癌病直接导致的疼痛,她介绍说,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卫组织就提出了“癌痛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有些病人和家属担心用止痛药会有依赖性,怕“成瘾”了戒不掉。其实,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合理地使用止痛药,无须太过担心。

“现在很多医院的肿瘤病区设有无痛病房,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减少病人痛苦,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林丽珠解释道,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在无痛病房,医生会让病人通过量表自我评估疼痛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指导病人服药,并适当做些心理疏导,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所以,癌症患者无须忍痛度日。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上的痛楚,都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合理用药来缓解。当然,抗癌路上,家人和亲友的关爱和支持也很重要。

误区3:

走投无路 中医成最后“救命稻草”

不少病人确实是在走投无路后才将中医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成癌症最后治疗手段。

“确实有很多病人到了很晚期了,已出现多脏器损伤,走投无路了才想找中医,这个时候神仙也救不了了。”林丽珠解释说,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慢慢渗透改变患者身体的微环境,这个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作为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肿瘤学专家,她认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应该参与全程管理,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比如,在手术后的巩固预防复发治疗,在放化疗后的维持治疗,跟放化疗协同的减毒增效治疗。”她进一步阐释道:中医药在癌症预防方面还能起到治未病防癌变的作用,比如要防止乙型肝炎向肝硬化甚至肝癌演变,可以合理使用中医药提前干预;同样,要防止慢性胃炎向慢性萎缩性胃炎到胃癌演变,也可及早用中医药干预。

此外,对于一些晚期的患者,不适合手术、放化疗的,临床上采用纯中医药治疗,扶正祛邪,也有助控制肿瘤、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一定要找准它的切入点才能够发挥它的优势。”林丽珠强调。比如早期的肿瘤能手术的,一定还是要尽快手术,尽早对肿瘤进行局部控制。而中医所强调的辨证施治及“整体”治疗观,与现代医学作用于“局部”病灶的手术、放化疗等手段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在癌症治疗过程中,中西医协同全程参与,病人获益更大。

误区4:

食疗进补,药材越贵越效果越好

不少病人手术放化疗后身体比较虚弱,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希望通过食疗为患者补一补,会买一些名贵的药材,以为越贵的药材越补。

“这也是个误区。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食疗也讲究辨证‘施食’。”林丽珠坦言,虽说中医食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手术放化疗后体质虚弱的问题,但也必须根据体质和症状来“施食”。比如当病人舌苔厚腻或是在放疗期间痰很多,这时候吃冬虫草不合适,吃些杏仁、百合、浙贝帮助宣肺化痰效果反而更好。假如是虚弱的老年患者,肺虚咳嗽,适当炖点冬虫夏草倒还可以。

又如化疗出现胃肠道反应,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是脾胃失和,这时应健脾和胃,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个“四君子汤”来调理,食疗也可以用些鸡内金、山楂来改善胃口助消化。又比如放疗,中医认为它属于热毒伤阴,这时候需要益气养阴,食疗用高丽参之类就太过温补,用太子参、麦冬就可以了。

所以,无论哪一类患者,想通过食疗来进补,不是简单地吃些名贵补品就有效,还得讲究个体化、辨证施食很重要。

Q&A 答疑

问题1. 有些夫妻同患癌,难道癌症会传染吗?这种现象该如何理解?

“所谓的’夫妻癌’实际上并不是传染导致的。”林丽珠解释说,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有关,临床上确实有夫妇都患上癌症的现象,这其实跟他们平常的生活环境、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生活方式都很接近有关。不仅仅是夫妻,常年生活在一起的父子、兄弟等,如果长期存在相似的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日积累月,所谓的“生活方式癌”发生几率都可能增加。

另外,癌症还跟家族遗传有关。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美国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查出有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加上之前她的母亲因身患卵巢癌去世,所以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乳腺和卵巢切掉。

问题2. 查出肿瘤标志物指标升高,是否就意味着“大祸临头”了?

“肿瘤标志物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单凭它的升高简单下诊断。”林丽珠解释说,就像鼻咽癌的发病跟EB病毒存在很大的关系,但尚无法证明EB病毒是鼻咽癌的唯一病因,很多人存在EB病毒阳性,可是并没有患鼻咽癌,也有可能只是鼻炎。

所以,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不用恐慌,因为这个指标的数值可能受炎症、怀孕、活动性肝炎等因素影响,甚至检测仪器或试剂不同,也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如果查出指标有所升高,先别吓自己,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做进一步排查。

名医简介

林丽珠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 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学术继承人,首批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建设单位负责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 《中医肿瘤学杂志》副主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会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中医肿瘤联盟主席 林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教研工作30多年,对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肺癌、肝癌、肠癌的综合治疗;倡导以中为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临床治疗注重整体观念,以人为本,强调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并重的理念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长期致力于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

●提出益气除痰法为治疗肺癌的主要治则,开展临床和基础的系列研究,研制“益肺散结丸”院内制剂供临床使用;

●提出保肝抑瘤法为治疗肝癌的主要治则,总结肝癌的三阶段治疗法则;

●建立中医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参与CFDA制订《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主持制订编写了常见恶性肿瘤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在全国推广应用,建立协作组开展临床研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吴婉虹

如果觉得《癌症≠绝症 林丽珠:把握“生机”请远离这些误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