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抗癌网 > 小学生癌症论文事件的追问(健康中国)

小学生癌症论文事件的追问(健康中国)

时间:2019-08-13 16:25:45

相关推荐

小学生癌症论文事件的追问(健康中国)

近日,云南昆明一位六年级学生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新闻引发关注。有不少网友指出,其科研难度相当于博士研究生水平。

7月15日晚,该学生父亲发表了情况说明,称其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

随后不久,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认定该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决定撤销其一等奖奖项。

虽然孩子父亲表示,孩子“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接触相关科学知识,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兴趣”,但公众似乎也很容易看到这背后父母“拔苗助长”的故事。因为此赛事获奖,可以带来很现实的收益:高考最高可加20分,自主招生优先考虑。

事件中,孩子已不可避免地被置于舆论场接受审视,就像家长在情况说明中所说的“孩子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作为未成年人,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受害者”。

个案的来龙去脉只是第一层真相,更值得追问的,是该如何倡导青少年科研的真相。因为在赛事的获奖名单中,该学生项目不是唯一被质疑的,还有多个项目都被指水平达到硕士、博士级别。是真是伪,均需赛事组委会乃至主管单位调查回应。

为何普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的获奖项目,可以堂而皇之历经重重审核而突出重围?这是大赛组织者的无心之失,还是某种利益考量下的默契?这些都是横亘在公众心头的疑问。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这样的赛事以及相应的加分政策,是否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科研和创新?如果此类机制反而导致普遍造假和功利钻营,让小学生就开始写论文,本就很值得细细考量。

对比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融入到日常教育中,比如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空间,注重培养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等。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适应青少年的年龄和思维习惯。为此,也有必要反思类似科技创新大赛的理念和模式,思考其到底有没有起到促进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但愿个案能带来积极改变,不要让孩子成为拔苗助长的牺牲品。

SourcePh" >

如果觉得《小学生癌症论文事件的追问(健康中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