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抗癌网 > 手术治疗乳腺癌相关知识_乳腺癌的并发症

手术治疗乳腺癌相关知识_乳腺癌的并发症

时间:2021-07-17 23:52:50

相关推荐

手术治疗乳腺癌相关知识_乳腺癌的并发症

每位女性都不希望自己患上乳腺癌,这种疾病所代表的可能是死亡,但是如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话就能够治愈。现在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最多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下关于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知识。

1乳腺癌疾病的病因有哪些

年龄(30%):

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非浸润性癌(30%):

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时称非浸润性癌。(1)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突破管壁基底膜。多发生于中小导管,较大导管少见,一般为多中心散在性分布。(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5-。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浸润性特殊型癌(20%):

(1)乳头状癌:发生于大乳管的上皮细胞,癌实质以有纤维脉管束或无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者,可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乳头状癌。其浸润往往出现于乳头增生的基底部。

(2)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切面常有坏死和出血,镜下可见大片癌细胞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癌周边部更明显,一般认为是机体对肿瘤产生的抵抗。

(3)小管癌:发生于导管或小导管上皮细胞,是恶性度较低的一类型,预后良好。

(4)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片块或小染,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浸润性非特殊型癌(10%):

(1)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

(2)浸润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浸润间质,但浸润部分不超过癌实质一半。若超过一半,则以浸润性癌的主要形态命名。

(3)硬癌:癌细胞排列成细条束或零散分布,很少形成腺样结构,纤维间质成分占三分之二以上,且致密。

(4)髓样癌:癌巢呈片状或团块状密集,可有腺样结构,癌实质占三分之二以上,间质可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2手术治疗乳腺癌相关知识

(一)手术适应症

因手术合理,疗效明确,近百年来成为人们治疗乳癌所遵循的标准方式。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乳癌术式进行了不少探索性修改,总的趋势不外保守和扩大两方面,至今仍争论不休。乳房局部切除和全乳切除是保守手术的代表性手术。术后需辅以放疗,放射剂量不一,一般为30~70Gy,对严格选择的局限性早期癌,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但是否作为早期乳癌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及如何准确无误地选择此类早期癌,还难得出结论。

(二)手术禁忌症

1.全身性禁忌症:①肿瘤远处转移者。②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③一般情况差,呈现恶液质者。④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

2.局部病灶的禁忌症:Ⅲ期患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①乳房皮肤桔皮样水肿超过乳房面积的一半;②乳房皮肤出现卫星状结节;③乳腺癌侵犯胸壁;④临床检查胸骨旁淋巴结肿大且证实为转移;⑤患侧上肢水肿;⑥锁骨上淋巴结病理证实为转移;⑦炎性乳腺癌。有下列五种情况之二者:①肿瘤破溃;②乳房皮肤桔皮样水肿占全乳房面积l/3以内;②癌瘤与胸大肌固定;④腋淋巴结最大长径超过2.5cm;⑤腋淋巴结彼此粘连或与皮肤、深部组织粘连。

(三)手术方式

1.乳腺癌根治术

2.乳腺癌扩大根治术

3.仿根治术(改良根治术)

4.乳房单纯切除术

5.小于全乳切除的术式

手术治疗乳腺癌针对早期患者是很有效的,但是如果是晚期的话,效果就不是明显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关爱自己的身体,及早发现病情。

3治疗乳腺癌效果最佳的方法是什么

内分泌治疗: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腺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仍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术式有多种,对其选择尚乏统一意见,总的发展趋势是,尽量减少手术破坏,在设备条件允许下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尽力保留乳房外形,无论选用何种术式,都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

放射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局部治疗手段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较少受解剖学,病人体质等因素的限制,不过放射治疗效果受着射线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用目前常用的放疗设施较难达到完全杀灭肿瘤的目的,效果较手术逊色,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不主张对可治愈的乳腺癌行单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多用于综合治疗,包括根治术之前或后作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治疗,近10余年来,较早的乳腺癌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日益增多,疗效与根治术无明显差异,放射治疗在缩小手术范围中起了重要作用。

乳腺癌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目前美国妇女大约有10%机率发展成乳腺癌,这些妇女其母亲或姐妹45岁前患乳腺癌者,至少有20%~30%机会发展成为乳腺癌。此外,如果一位妇女其母亲或姐妹在45岁之前患双侧乳腺癌的话,她得乳腺癌的机会大约是50%。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综合治疗是争取治愈乳腺癌的方向c现有的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与生物治疗等。

4乳腺癌晚期患者还能够活多长时间

发生乳腺癌是一种很恐怖的疾病,不仅会发生在女性身上,就是男性也有可能发生。乳房内的无痛性肿块常是乳腺癌的早期征象,特别是质硬、边界不规则的肿块。早期,肿块易被推动当肿瘤侵犯皮肤或乳腺组织后,活动就会受限。这时如果将乳房轻轻上抬,就可看到皮肤被牵拉而凹陷,称为"酒窝征"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后,还可出现乳头内陷,乳房皮肤变粗、变厚,毛孔增大,看上去好像"橘皮",故称"橘皮征"。此外,乳头有血性分泌物或黏液溢出,也是乳腺癌的信号之一,必须及时就诊。

每个患者的病情、精神状态、体质都不同,有的中老年患者被确诊乳腺癌以后几个月就去世了,有的心情开朗,能多活几年,其实乳腺癌手术治疗以后可以多活几年的。以及后续的治疗等等对具体的生存期都是有影响的,故而没法给予一个标准的回答。总的来说要看乳腺癌的程度,早期比较好治,晚期就很难说了!只是说一般生存期为五年,也可能几个月就去世。

乳腺癌晚期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乳腺癌晚期还能活多久的重要因素。临床上治疗乳腺癌晚期的方法主要有化疗,放疗,中医药治疗。动脉化疗是乳腺癌晚期的主要化疗方式,能一定程度上缩小癌肿,但其亦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毒副反应,因此,化疗药物及化疗时间应依据肿瘤缓解情况、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治疗相关性毒性而定。放疗亦是乳腺癌晚期临床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使肿瘤缩小,改善症状,通常联合化疗应用,效果比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为好。

但放疗对机体有较大的伤害,对身体机能差的乳腺癌晚期患者应慎用。另外,鉴于放化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在乳腺癌晚期的治疗中可合并中医药治疗,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于转移范围广,身体机能弱,已经难以耐受放化疗的乳腺癌晚期患者,可用中医药进行保守治疗,虽然短期效果没化疗明显,但远期效果好,在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有明显的作用。

5乳腺癌的并发症

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

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为肿瘤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食欲不振既是恶病质的原因之一,又是恶病质的临床表现。

同其他晚期癌症的恶病质表现一样,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或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严重衰竭以至死亡。

乳腺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乳腺癌手术治疗属于体表手术,但由于手术范围较广泛,创伤较大,故术后亦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与乳腺肿瘤有关的手术并发症常见的有:

一、出血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行肿块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后均可有此种并发症的出现,出血的原因常为:

1、术中止血不彻底,遗留有活动性出血点

2、术后由于应用持续负压引流,体位改变或剧烈咳嗽等原因使电凝的凝血块脱落或结扎的丝线滑脱,导致引流出血

3、术前应用化疗或激素类药物使伤口容易渗血

术中彻底止血,尤其是胸骨旁的肋间血管穿透支应予以结扎对肌肉残端及剖面的出血点应予以注意,结扎或电凝术毕冲洗创面并仔细检查有无出活动性出血注意引流管放置的位置,适当加压包扎有助于防止术后出血此外术后要注意负压引流管的通畅及引流量,引流液的性质,对有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应针对病因及时对症处理。

二、积液

指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有液体积聚,造成皮瓣不能紧贴于创面,它也是乳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的原因有:

1、引流不畅使创面的渗出液不能及时引出而积聚

2、创面内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不能引流出,以后液化形成积液

3、解剖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时,一些小的淋巴管损伤而未结扎伴引流不畅形成积液,一般发生在腋窝外侧

4、用电刀解剖腋静脉时发生积液的机会较使用手术刀为多,可能电刀对创面的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且经电刀解剖后一些小的淋巴管暂时封闭而在负压吸引后又有开放,造成积液

此外,皮瓣张力过大使伤口不易覆盖以及引流管拔除过早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术时腋部解剖发现有细小的渗液时应予以结扎,减少皮瓣的张力,保持负压通畅,适当加压包扎将有利于减少积液的发生,如出现积液,若量较少时可以反复用空针抽吸若量较大或多次抽吸无效时,宜重置负压吸引或皮片引流以及加压包扎。

三、皮瓣坏死

也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皮片坏死愈合延迟可能影响后续的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常需切除较多的皮肤,加之皮瓣分离的范围较大,皮瓣剥离得过薄或厚薄不均,会使真皮内毛细血管破坏而影响术后皮瓣的血供或者皮瓣缝合时张力过大,术后伤口积液时也会引起皮瓣的缺血坏死有时因使用电刀操作不当造成局部皮肤烧伤或血管凝固性栓塞也容易导致皮瓣坏死,皮瓣坏死一般术后24小时即见缺血的皮肤变苍白,逐步呈青紫色水肿,表面有小水泡, 3~7日后坏死区域的界限逐步清楚,皮肤逐渐呈黑色硬痂状。

手术前合理的设计切口,避免一侧皮瓣过长注意皮瓣分离的层面,减少皮瓣张力,必要时予以植皮避免积液,适当的包扎等措施将有助于减少皮瓣的坏死,如果发生皮瓣坏死,在坏死区域界限明显后可将坏死皮瓣去除,如为切口边缘性坏死,面积小于2cm,在清创后予以湿敷,换药,常可自行愈合坏死面积较大者应予以植皮若坏死面积大而患者又不愿接受植皮时,常使伤口愈合延迟,且以后生长的表皮常呈白色菲薄,摩擦后易破损。

四、上肢水肿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上肢的淋巴及血液回流受障碍易引起上肢的水肿,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各家报道自5%~40%不等,近年来严重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不超过5%,造成上肢严重回流障碍的原因:

1、腋窝清扫范围不当,破坏了局部的侧枝循环、以往对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解剖,常同时将腋鞘一并删除,亦影响术后的淋巴回流,因而手术时如未见有明显肿大淋巴结时,可不必将腋血管鞘拨除,实际上腋窝如有肿大淋巴结侵犯腋鞘时,常已非手术所能完全达到根治目的。

2、腋区有积液或感染,造成局部充血,纤维化,疤痕形成防碍了侧枝循环的建立。

3、术后锁骨上,下区及腋区的放射治疗,引起局部水肿,结缔组织增生,局部纤维化继而引起水肿。

上肢水肿可在术后数天以致数年后出现,肿胀部位往往在上臂,亦可在前臂或手背,术后经常锻炼上肢功能,避免上肢进行过重的体力劳动以及避免上肢的感染可以减少上肢水肿的发生,一旦上肢出现水肿仅能应用对症治疗以减轻水肿。

五、上肢及手部肌肉萎缩

常因手术时损伤臂丛神经或其鞘膜所致,常见有小鱼际肌的萎缩。

如果觉得《手术治疗乳腺癌相关知识_乳腺癌的并发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