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抗癌网 > 王昌龄《塞下曲》 白骨森森 触目惊心 谁爱他们的年轻生命?

王昌龄《塞下曲》 白骨森森 触目惊心 谁爱他们的年轻生命?

时间:2023-06-13 12:31:09

相关推荐

王昌龄《塞下曲》 白骨森森 触目惊心 谁爱他们的年轻生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

这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作,全诗语言简洁干练、气势雄浑,凝练地描绘出了战士们在奔赴战场的途中情景,画面形象而具体。而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总是能够精准地抓住最为关键的画面与情节,以凝练的语言描述出来,令人惊艳而又耐人寻味。这也是诗人之所以在边塞诗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一大原因。

而在该诗当中,同样是一首边塞诗,但是诗人却并非一味描写沙场之上的激越与昂扬,反而描绘出了行军途中环境的恶劣与艰险,以及冷厉地刻画出战场遗迹上的白骨森森与蓬蒿乱飞的事实,无数军人成为沙场孤魂,令人触目惊心,尖锐地指出残酷战争所带来的伤亡,表达出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厌恶,以及思考连年征战的利弊。这也是该诗与一般的边塞诗所不同的地方,更为深刻的表现出了战争对于民众的伤害,对比鲜明,精练无比。

首先看第一、二句“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这两句当中诗人运用了顶针的手法,字眼是“水”,拗折之中强调了行军途中风冷水也冷,冰寒彻骨的恶劣环境。战马刚刚饮完水,行军的士兵就已经翻身上马,再渡过冰冷刺骨的秋水,水寒是一方面,连空气当中的风也像刀刃一般,刺骨地刮在军人的脸面上。诗人通过描绘秋水的冰寒刺骨与寒风宛如钢刀一般割在裸露的皮肤上的画面,刻画出了士兵行军途中环境的恶劣与残酷,从侧面反映出了民众对于连年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则是在描写士兵行军途中所见到的景象。大片大片似乎无边无际的黄沙上,远方的日头已经快要坠到地平线之下了。也正因为如此,沙漠上的光线是很晦暗的,而在昏昏晦暗的视线当中,隐隐约约能看见临洮的影子。这两句依旧是在描述行军在沙漠中的画面,令人绝望的沙漠似乎无边无际,毫无暖意的日头再一次坠落,光线暗淡,冷风瑟瑟,目的地隐约就在前方。从这些描述当中,可以觑见诗人对于画面选取精准的把握能力。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当中,诗人回忆了发生在过往的情景,当初长城之战的时候,军营当中的士兵们的意气都是非常高涨的,摩拳擦掌,渴望能够立刻奔赴战场杀敌,戍守边疆,同时也想要在沙场之上实现建功立业的心愿,封狼居胥,万里觅封侯。后一句当中的“咸”即“全”、“都”的意思,强调了当时士兵们的众志成城与同仇敌忾。而这也是该首诗当中比较巧妙的地方,诗人通过追忆当初在战争之前士兵们昂扬的斗志,来与下文的残酷、萧瑟与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一句当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所描绘的是在战争之后沙场之上的景状,万里黄土之上,白骨森森,蓬蒿乱飞,战死的士兵遗骸累累,孤魂无数,可是这些遗骸与白骨却只能被随意的弃置在沙场之上,无法返回故乡,人命如同草芥一般。残酷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伤亡惨重,无数无辜士兵丧失年轻的生命,征人再也无法回归故乡,甚至连遗骸也只能弃之荒野,这场面无疑是触目惊心的。而诗人正是通过刻画这样令人心惊的画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以及表达出民众对于战争的厌恶。更令人哀伤的是,之前惨死战场的士兵遗骸还在沙场遗迹上,白骨森森,残酷不已,新的士兵队伍又即将奔赴临洮,等到战争再一次打响,这些新的征人又能何去何从?全诗浑厚凝练,依旧是诗人惯来的风格。

如果觉得《王昌龄《塞下曲》 白骨森森 触目惊心 谁爱他们的年轻生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