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抗癌网 > 心理学:日均作诗2000首 小孩癌症论文获大奖 谁在塑造“天才”

心理学:日均作诗2000首 小孩癌症论文获大奖 谁在塑造“天才”

时间:2019-06-21 09:33:21

相关推荐

心理学:日均作诗2000首 小孩癌症论文获大奖 谁在塑造“天才”

神童,从古至今都被人津津乐道。

是因为这类孩子天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智力水平,在尚小的年纪,就能做出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是我们羡慕的天才。

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是天才,这是多数家长的愿望。

这两天,两个孩子就上了热搜,因为他们“非凡”的成就。

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1、16岁女孩日均作诗2000首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知道,日更文章对一个人来说,能长久坚持,并非易事。

而最近,一位名字叫岑怡诺的16岁女孩,以拥有超强的写作能力而成为新闻人物,我们来看看她对外宣称的成就:

全球华人青少年领袖学习会创始人出版《中国青少年经典诗词集》出版小说《雷霆战警》出版岑怡诺诗词666首目前一天能写300首词牌目前一天能写2000首诗目前一天能写15000字小说目前演讲观众最多人数3000人演讲比赛四次,获奖四次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记者创立多个品牌……

岑怡诺突然火起来,起源于这张“亮眼”的简历,日作诗2000首,这样的创作能力让人大跌眼镜。

一天24小时,1440分钟,按照不吃不喝不睡来算,那就得1分钟作诗1.4首,也就是两分钟就得作3首诗。

注意,这是按照24小时,啥都不干,全都用来作诗。

我想,小姑娘一定对作诗有什么误解……

面对网友的质疑,她的父亲出面澄清了,他说情况没有夸大,状态好的时候,3000首也不在话下。

再后来质疑声越来越大,他又对新京报解释:

女儿作诗源于学校组织的一次挑战赛中,8个半小时写100首诗的任务,仅仅是比拼打字速度的即兴发挥创作比赛。

而她出版的图书显示是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注意不是“人民出版社”,而是“中国人民出版社”,查了半天没查到还有这么家出版社。

而后,她父亲澄清说,她的书籍并未公开出版,仅用于内部传阅、交流学习。

那这个“中国人民出版社”是?

另外,简历中的两个品牌,“如清丽琅”和“宇宙超能量”,股东正是她父亲本人。

看来,这份简历,水分不是一般的小。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女孩演讲水平还是不错的,还曾参加过《超级演说家》的录制。

而网上还盛传一段她的演讲视频,真就让人一言难尽了。

“此时你们的状态好还是不好?此时你们的心情好还是不好?你们的欢呼声在哪里?”

这样的语言,配以动感摇滚的煽动性音乐……

“认识岑某诺,成功不会犯错。认识岑某诺,你将魅力四射。”

这样的语言,同样配以动感摇滚的煽动性音乐……

是不是很熟悉?

对,传销的动员现场就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原本应该青春靓丽地生活在校园,与书籍为伴,享受着人生中最美好的纯真时光。

但是她却早已登上了“成功”的舞台,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是谁在逼着她长大?

2、小学生癌症论文获大奖

除了这个写作天才,这两天还有一个学术小天才,一直活跃在热搜上,那就是云南昆明六年级的小学生陈某某。

他凭借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来看看论文题目《C10orf67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会不会觉得高深莫测?

可就是这样一个高大上的生命科学课题,被六年级的陈同学给攻克了,“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陈同学从第一次知道基因的概念,到研究出重大进展,只用了短短几天。

这速度跟一天写2000首诗有的一拼。

过程咱就不细讲了,说说孩子的爸妈你就明白了。

陈同学的爸妈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两位博士,是肿瘤研究方面的专家,而陈同学的研究课题正是妈妈的研究课题分支。

在全网的质疑声中,父亲出面道歉,称“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而陈同学的奖项也被收回。

据了解,很多省份都将比赛奖项直接与中考、高考成绩挂钩,有的获奖者甚至可以在高考中加20分至30分之多。

这样,事件就变得好理解了。

参考消息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一针见血:

人们之所以对“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风波“不依不饶”,是因为它触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神圣也是最敏感的几个关键词——当“科研净土”、“小学生”与“学术造假”以及若隐若现的“疑似拼爹”联系在一起,必然引发民间情绪的一次集体喷发。

3、是谁在塑造“天才”?

在这两个事件中,最明显的罪魁祸首是父母,是他们在包装孩子。

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为了给孩子赢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赢在起跑线”的焦虑裹挟了万千家长,在这种焦虑面前,人是容易丧失理智的。

之前,全国各地曾掀起一股“量子波动速读“热潮,数不清的家长,捧着几万块的学费,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培训班“翻书“。

培训班宣传,5分钟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翻翻书就能完整复述内容,蒙着眼睛也可以靠“感应”读书。

培训班解释说,这是利用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将书中的文字以波的形式传到孩子的脑子里。只要经过训练,孩子们的大脑就能接收这种波动,然后转化成图片,这样就能以极快的速度看完一本书了。

在这个培训班的视频中,一群孩子坐在一起,飞速的翻着一本书,有的孩子甚至书本都拿倒了,还有的甚至直接蒙着眼翻。

你信?反正打死我我都不信!

可是也有家长说了:“确实有效果啊!”,可后来有参加过此类培训的学生们说到:为什么能复述?因为翻的那些书,都是自己看过的读本和教材!为什么要假装有效?因为在这玩,还有好吃的,总比去真正做题的培训班上课好玩啊!

望子成龙的“门外汉”家长的钱,就是如此好骗。

为了孩子成才,家长们做着很多糊涂事而不自知。

4、教育焦虑的心理动因究竟在哪?

现代人育儿压力的来源,看似是对孩子前途的担忧,但本质上是对一种更抽象的东西——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虽然古而有之,却在现代社会里更加严重,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很多现象,究其动机,其实都是为了缓解身份的焦虑。

身份这个概念听起来很严肃抽象,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与它打交道。

同事中谁又跳槽到更高的职位了;朋友买个几万块的名牌包;谁晒了跟某个知名大佬的合照……

参加同学聚会,明面上是在回忆同学情,其实每一项都在暗暗较劲,从工作、休闲、到配偶、孩子。

孩子的聪明与否、成绩的优异程度,成了我们身份焦虑中的一部分。

原因全在家长身上吗?不是。

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有一套判断成功的标准,只有我们达标了,我们才能获得相应身份,获得他人尊重;而如果我们失败了,那就可能丧失这种身份。

我们的身份期待可能会成真,也可能会落空,所以,你的身份就成了你的焦虑开关。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成了人们焦虑的牺牲品。

因为焦虑是会传染的,焦虑的家长养不出快乐的孩子,一个不快乐的孩子,是很难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缓解身份焦虑的方式有很多种。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一个自尊公式,可以很好地概括人们的普遍心态:

自尊等于实际成就除以自己的期望。可见成就越小,期望越大,自尊就越低。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提高自尊不外乎两个方法:

做出更多成就和尽量放低期望。

而现在大众传媒的导向容易迷惑人心,它一个劲鼓吹“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强调说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就可以成为任何人。

每个人铆足了劲往前冲,不光自己这样,还让孩子也这样。

更过分的是,有的家长,自己不这样,却让孩子这样,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

结语:

我们一生中,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做大人,为何不让孩子在有限的可以做孩子的时间里,做个孩子?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家长作假包装、钻空子、耍手段,就不要掌握孩子能光明坦荡地长大。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已被用得太多,但道理长新。

你我共勉。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

如果觉得《心理学:日均作诗2000首 小孩癌症论文获大奖 谁在塑造“天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